1月11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简称国家平台)2024年度工作总结暨2025年度启动会议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我校副校长刘大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国家平台主任何明跃教授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河南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昆明理工大学、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兰州大学、湖北地质博物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浙江省地质博物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的负责人及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原校长吴淦国教授主持。
吴淦国教授主持会议
刘大锰对王瑞丹及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全国47家兄弟标本资源单位在国家库建设中的积极配合和精诚合作表示感谢。他总结了在过去的26年时间里,国家库在地学标本收集整理共享方面取得的成绩。刘大锰表示,我校作为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的牵头单位,将继续加强国家库的建设、运行与管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全力支持国家库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建立功能齐全的标本资源库,也真诚希望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同仁积极参与。
王瑞丹对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建设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她指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国家条件保障类创新基地,随着国家平台地位显著提升,责任和要求也相应提高,国家平台不仅要做好开放共享,还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四个面向”为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服务和资源保障支撑,要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同时以结果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与科技发展要求,积极调整战略方向,转向新的战场,结合新的时代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好国家平台。
何明跃教授系统汇报了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在组织实施、数据质量控制、标本资源整合、标准规范体系、专题数据库建设、平台网站及国际化建设、共享服务等方面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对2025年度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展望了国家平台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他在总结中表示,2024年国家库在提升标本资源数据质量及推动行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25年的工作安排,将聚焦于确保资源的高质量以及数据的高标准,产出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提供有效支撑与保障。
国家平台各参建单位负责人及代表分别从岩矿化石标本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及数字化,标本3D数字化与化石标本保存技术研发,标本资源科学研究,数据挖掘,科普产品开发,共享服务成效等方面进行汇报。参会者纷纷表示,参与国家平台建设推动了本单位资源库建设,促进了标本资源的整理及数字化,提高了标本的利用效率。
附件:
2024年,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通过整合、收集、汇交,完成28875件岩矿化石标本的整理和数字化,其中汇交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等24个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标本资源5600件岩矿化标本资源。完成地学专题数据库15个,其中中国典型矿床专题12个,古生物化石群专题3个。国家库门户网站“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www.nimrf.net.cn)本年度访问量达60万人次,向科研和社会用户提供389GB的下载量数据服务,在国内外实现资源平台的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具有大的影响力。
国家库为50项科技项目提供了6300余件实物标本资源及信息服务,支撑发表科研论文56篇,其中发表在国际顶刊5篇,支撑出版专著3部,完成珠宝玉石系列丛书九本全套出版和发布。举办第二十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地学标本数字化与共享”专题,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作报告4次,举办了标本资源库特展5场,为国内外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企业等273家近2000余用户提供了标本资源鉴定、专业及科普信息等公益性服务。完成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描述规范行业标准报批稿5项、团体标准送审稿2项。依托国家库标本资源库完成学位论文学士45人、硕士25人、博士5人。采集征集战略性矿产矿床和典型岩石大型标本16件,已安置展示于学校磊园,发挥校园文化功能。完成北京市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获得97高分通过。
国家库资源库各参建单位长期开放的20个科普基地,40个展厅接待大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参观300万人次,举办线下科普讲座46次、科普实践活动54次,线上科普活动21次。